依山邻路
北湾村,位于长哨营满族乡中东部。西距乡政府7公里,南距怀柔城区56公里。北湾村东望北干沟村,西临古洞沟村,南面大沟村,北倚七道梁村。北湾村南面紧邻丰滦密交通要道——省级公路滦赤路(河北滦平县至赤城县)。
北湾村由北湾和曹碾沟两个自然村组成,曹碾沟在北湾东北部,相距1公里。村委会驻地北湾。
北湾,原名北湾子,清中期成村。村民从山东迁来,因村址位于北山阳坡山湾处得名。聚落略呈东西向带状,面积约6万平方米。
曹碾沟,民国初年成村。因最初一曹姓人迁来,此地原有碾子,故名。村处山沟两侧,呈矩形,分南北两片,有东西向街道一条。村落面积6.3万平方米。
北湾村里道路都是经过硬化的水泥路,整齐干净。全村有234户(长住只有100多户)、430口人。汉族居多,满族近200人。村民姓氏有王、朱、于、李等,王姓居多。
北湾村共有田地519亩、山场8763亩。植被以松树为主,还有侧柏、杨树、山杏、桲椤等乔木和荆条、蚂蚱腿子、三桠绣线菊等灌木丛。植树主要靠飞机播种。站在山里抬头望去,南梁、北梁郁郁葱葱。农作物有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。果品有苹果、红果等,还有少量的板栗、大扁。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挣钱。
小庙碾子
听村里老人说,北湾到曹碾沟之间曾有一座小庙,但现在已经没人知道是什么庙了。据说,那座庙里没有佛像,墙上有壁画,画的是地狱里的可怕场景。曹碾沟村里有一座龙王庙,庙里供着龙王塑像。两座庙宇都只有1间房子,到被拆毁时都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。小庙的主要作用,一是求雨,祈龙王显灵降雨;二是“送三”,给逝者烧纸,寄托哀思。这两座庙宇,都经历了岁月的考验,甚在战争年代都安然无恙,却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被村里的“红卫兵”拆毁了。
碾子一直是农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。北湾曾有四五盘碾子、曹碾沟曾有七八盘碾子,都是村中大姓人家出钱请石匠制作的,供大家伙儿使用。一百多年来,青灰色的石碾子骨碌碌地转动着,加工着五谷杂粮,见证着村民的生活,见证着村民的喜怒哀乐。圆圆的碾子,是村庄的眼睛;凝重的碾子,是村庄的图章。现在,北湾、曹碾沟还各有两盘碾子,村民仍在使用。
日军罪行
日寇侵华期间,长哨营乡隶属伪满洲国滦平县。日伪在此犯下了累累罪行,这里记录几件。
一是强行归“围子”,制造“无人区”。为巩固统治、隔断老百姓和八路军的联系,日本侵略者在控制区强迫老百姓建“围子”、归“围子”,集家并村,集中统治。同时,在非控制区,日伪采取烧光、杀光、抢光的“三光政策”,制造“无人区”,让百姓无法生存。当时,曹碾沟就建有“围子”。曹碾沟的“围子”长200米、宽10来米。现在还能见到石头砌墙的痕迹和一截1米多高的残墙。“围子”里集中了本村村民和周围的散居村民。人们在“围子”里吃尽苦头,受尽凌辱、虐待。
当年,王福田的三儿子王殿文就被日本鬼子强迫修“围子”,被石头砸断了腿,没钱治,在家里养了一年多。
二是抓劳工。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其在东北的统治,扩大侵略战争,大力修筑铁路、公路,开矿山,办工厂、农场,构筑军事设施等,这些都需要大量劳工。于是,日本鬼子采取诱骗、抓捕等方式迫使群众去当劳工。
三是毁坏百姓财产。北湾村被毁坏土地70亩、房屋120间、树木2000棵,60头牲畜被抓走。
坚持斗争
1940年,丰滦密抗日联合县成立。1941年春,马云龙任丰滦密联合县第13区区长,领导长哨营、七道河、喇叭沟门一带抗日救国斗争。当时日伪军在长哨营、喇叭沟门建有警察所。怀柔北部山区一带驻有日伪军300余人,开展斗争很困难。马云龙不畏艰险,跋山涉水,走村串户,宣传抗日纲领。到1941年下半年,喇叭沟门以南的多数村庄都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和抗日“两面政权”。
北湾村民积极支持、参加革命工作。他们或参军入伍上战场,或组织民兵打游击,或为我军送情报、收公粮、做军鞋、送伤员等。
北湾村建国前参加革命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十来个人,现都已过世了。
王万丰家的两个儿子都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。
曹碾沟王福田家是革命之家。王福田有四个儿子,三个儿子都参加了革命。
王福田的大儿子王殿军是民兵队长,一次组织民兵劫持了日本鬼子的一卡车白面。后被汉奸告密,被鬼子抓走,押到东北,被关进锦州监狱,受尽折磨,最后死在监狱里。
王福田的二儿子王殿臣,1920年阴历四月初六出生。17岁时即参加革命,后改名王岩。他随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,身经百战,出生入死。转业后留在东北吉林师范大学工作,担任人事处处长等职务,1980年退休,1999年于长春病逝。2013年3月27日,王岩的骨灰被送回怀柔老家,安葬在曹碾沟。
王福田的四儿子王殿武,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解放军,在攻打兰州时受伤。复员后在汤河口汽车修配厂工作。
建设家乡
1947年,北湾村解放了。百姓们开始热火朝天地建设家乡,兴高采烈地规划新生活。
北湾村历史上水源丰富。村南原有一条东小河,水源来自石老虎沟村一带。曹碾沟村附近原有多处泉水涌出(现在清水沟还有泉水流出),汇成小溪,从村西流过。当时有此水浇灌,可以种麦子。北湾村有麦田100亩,亩产600多斤。
村民饮用井水。北湾原有深井6口,其中1口为清咸丰年间古井,地下水埋深4米。曹碾沟地下水埋深6米。
1958年,长哨营人民公社成立。北湾村成了公社的中心地带。村里驻有护线部队连部、北湾子信用社、乡敬老院、供销社等。北湾村建有北湾中学,有教职工20人、学生100人;北湾小学教职工8人、学生101人;学前班1个,教师1人、幼儿15人。建有卫生室1处,有1名医生。
在社会主义建设中,北湾村涌现出很多好人好事。其中,成绩突出的是3位北京市先进工作者:于宗常、王万丰、曹维生。1959年,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于宗常、王万丰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;1960年,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曹维生北京市教育和文化、卫生、体育等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。
于宗常,男,汉族,1929年11月出生,小学文化。时任长哨营人民公社北湾信用社会计。在植树造林会战中,他兼任会战二营营长。他利用晚上时间做会计工作,白天带领群众植树造林。造林面积一万多亩。之后,领导又派他负责东站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。他认真负责,带领干部群众垒坝阶、平土地、兴水利、打水井,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,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。
王万丰,男,汉族。时任长哨营人民公社北湾管理区公安主任。
曹维生,男,汉族,党员。时任北湾小学教导主任、副校长。曹维生一抓教师思想,二抓学校制度建设,三抓学校安全稳定。经他指导的多名老师被评为怀柔县先进教育工作者,打造出了北湾小学的名师团队,学校教育教学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年年被评为县级教育先进集体,北湾小学当时在怀柔县北部山区的声誉也日渐提高。
解决吃水
进入21世纪,北湾村严重干旱缺水。不但东小河早已不见踪影,而且地下水位不断下降,原来的古井、老井几乎干涸。为解决群众吃水、用水问题,乡政府拿出财政补贴,为100多户村民每家院子里打了1口深水井。平时够用,大旱时不够用。
北湾村现在农业生产主要是种玉米、豆子、谷子等耐旱作物,靠天吃饭。种玉米,雨水丰沛年景亩产七八百斤,雨水少年份也就五六百斤。种豆子亩产三四百斤。靠天吃饭不富裕。2015年6月统计,北湾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11160元,属于低收入村。
经过调查研究,2016年,北湾村联系了区水务局,在大沟村找到了地下水源,开始打井、挖沟,准备通过管道向北湾村供水。工程将于2017年春天竣工。